
1、丑,牛也。古代向來以天為主、地為從。十天干又名十母,對應的十二地支則別稱十二子。漢代蔡邕《月令章句》:“大橈采五行之情,占斗綱所建,所以始作甲乙以名日,謂之干;作子丑以名月,謂之支。干支般配,以成六旬。”大橈是黃帝年代的大臣,這兒的配成六旬,即六十甲子,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數。干與支按次序般配合,由甲子乙丑……一向排至癸亥為第六十對,正好干、支均用最末一位,再排就是重由甲子開端,這一循環稱為一個甲子。清晨一時到三時,是丑時,牛正在反芻。聽說也是牛開端耕田的時間。2、人的容貌“丑”,既是容顏不美麗。3、京劇行當又稱人物,首要可分為生、旦、凈、末、丑五大行當。丑行簡稱“丑”。劇中丑行勾臉,而勾畫“三花臉”,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差異。 丑行又分文丑、武丑。文丑中又分為方巾丑(文人,儒生);武丑,專演跌、打、翻、撲等武技人物。依據動物屬相,丑屬牛,牛性笨,丑為笨的代名詞。但舞臺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,而能說能跳,扮演出生動機靈,善演武功武技的人物,此與牛的丑笨性又徹底不同。
祖父筆記文章不得自行轉載,違者必究!
隨機文章: